2010年12月8日 星期三

期末報告大綱修正

星期一由於老師的建議

所以期末報告將刪除第二部分"下一站說愛你"的部分

故期末報告的第二部分主要由"幽魂娜娜"與""美麗拳王"為主體

原本由詩萍負責的下一站說愛你改成與立家一同負責"美麗拳王"



若有問題
請來信97301062@nccu.edu.tw 國貿三 曾蕙玲



祝大家期末報告順利and期末考嗨趴!!!

2010年11月13日 星期六

晚晴園的主人-----林義順





介紹

林義順 (Lim Nee Soon,1879年11月12日-1936年3月20日),1879年生於星加坡,又名峇順,字蔚和,書名其華,別名發初;祖籍廣東省澄海縣歧山鎮馬西村(今汕頭市郊區);是早期新加坡華僑領袖。林義順被視為橡膠大亨,並因為是東南亞地區黃梨種植業翹楚而被譽為「黃梨大王」,也被稱為「菠蘿大王」。

早年
林義順的祖父與父親林炳源(字美背)在1860年代從中國移民定居新加坡,在美芝路經營雜貨生意。父親林炳源娶了著名華商張理之長女(張春蓮)為妻。根據《澄邑馬西鄉林氏族譜》記載:「蔚和公生於新加坡美芝路第287號,時清光緒五年九月廿九日丑時歲次己卯,即西曆1879年11月12號。」
林義順9歲而孤,就養於外祖張氏,初入私塾習國文,11歲入聖約瑟學校修習英文,18歲畢業,任職陳楚楠之合春號。

事業
林義順的第一份工作是受聘於木材商陳泰公司(Messers. Tan Tye & Co)。從1904年起他到陳楚楠的橡膠園擔任副經理。之後他在新加坡樹膠公司(United Singapore Rubber Estates Limited)擔任代經理。三巴旺樹膠種植有限公司(Sembawang Rubber Estates Limited)在1909年成立時,他便出任其第一任總經理。 在1911年,他辭去工作,並成立林義順公司。
1918年,林義順擔任多家公司的董事,其中包括華商銀行(Chinese Commercial Bank)、聯東保險有限公司(Eastern United Assurance Company Limited)、吁魯班蘭樹膠有限公司(Ulu Pandan Rubber Estates Limited)、漢陽有限公司(Hanyang Plantation Limited)等。 1930年代遇上經濟大蕭條,林義順脫售手上大部分橡膠產業,但仍然活躍於銀行與財務公司的董事會。

社會貢獻
林義順是新加坡早期一位德高望重的華僑領袖。他關注民生課題,常常出錢也出力。他把實里達的一塊地捐出,讓新加坡華人用作墳地。他於1913年至1921年間擔任新加坡鄉務局局員。1919年他擔任同濟醫院董事長,1925年被委派成為太平紳士,1924年出任英屬馬來亞鴉片委員會成員。他曾出任兩屆新加坡中華總商會會長(即1921年至1922年,和1925年至1926年)。
1928年9月9日,林義順帶領了40名鄉親,脫離新加坡第一個潮州人會館義安公司,創立了新加坡潮州八邑會館。
1895年,林義順連同嚴永成、林文慶成立了怡和軒俱樂部,讓支持中國國內的革命活動的華僑商人有個交流的地方。
林義順與陳嘉庚創辦了新加坡第一所中文中學,即華僑中學,並在董事會裡出任財政。他也在萊佛士學院擔任董事。

家庭
林義順的別墅名為「馬西廬」。
林義順在1901年12月6日與阮碧霞結婚,兩人育有三男六女。阮碧霞祖籍福建省漳州龍溪縣,1884年4月10日生於新加坡廈門街。
1919年,林義順與譚玉珍邂逅並生下庶子林忠憲,但兩人在1923年分手。
林義順通過子女與當年的東南亞巨富如陳嘉庚、李浚源、黃仲涵、薛中華互聯姻好,財勢傾卸一時。
林義順逝世兩年後,他的長子林忠國在1938年2月23日於瑞士因肺疾病逝。
1942年2月14日,新加坡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淪陷前夕,林義順的妻子帶著幼女林雪玉和兒子林忠邦,林忠民以及其妻兒乘船逃離新加坡,但船隻被日軍炸沉。除了林忠邦、林忠民,所有人都罹難。
2007年10月27日,林義順僅存的兩名男性後裔之一,林傑祥死於地中海貧血症,享年37歲。而他的哥哥,也是林忠邦長孫,林傑輝在2009年11月6日因地中海貧血症去世,享年45歲,成為新加坡壽命最長的地中海貧血症患者。林義順的家族血統至此結束。

重要影響

由於林義順生長在清末民初的時期,加上中國在甲午戰爭中戰敗,被迫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間接激發了林義順憂國憂民的情懷高漲,促使他獻身革命的行動更為積極。
他與張永福.陳楚楠在新加坡創設「小桃源俱樂部」,做為談論中國前途的聚合點,後來更成為 國父孫中山先生鼓吹革命時,在南洋的重要據點。林義順以「小桃源俱樂部」為中心,聚集當地有志華僑,開始辦報鼓吹推翻滿清的思潮。林義順辦的是「圖南日報」,在南洋鼓吹推翻滿清的行動,引起了在檀香山的孫中山先生的注意,特別遠渡重洋寄信讚賞林義順。
1906年二月孫中山先生來到了新加坡,就是住在晚晴園裡,而這裡也成為南洋同盟會往後的根據地,林義順在南洋同盟會裡負責外交工作,後來出任南洋同盟會外交主任,奔赴馬來半島各地,推動革命,籌措經費。從南洋同盟會成立到武昌起義這幾年間,是革命浪潮高漲時期,許多中國同盟會要員到新加坡活動,都是由林義順接待。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後,林義順也相繼地捐獻以及支持討袁運動.護法運動.北伐諸役,也獲得了相關的有功獎章,不過他對這些頭銜並不感興趣,晚年的他,只想將他一生經歷及南洋革命黨人的奮鬥歷程記載下來,只可惜後來竟因疾病而病逝。
林義順所參與的革命活動,可歸納為幾個時段:
(一)同盟會新加坡分會成立前,他主要是聲援營救革命人士、先後創辦《圖南日報》和《中興日報》鼓吹革命思想和加強社會輿論、協助孫中山籌建革命組織和引薦革命志士。
(二)1906 年,同盟會分會在晚晴園成立後,林義順在這個反清活動的指揮機關裡,負責對外聯絡和交際事務、聯繫南洋地區的革命組織與志士。他受孫中山委派,與陳楚楠共同北上檳城設立同盟會支會,同年,又與許子麟赴緬甸仰光,以招《中興日報》股份為名,鼓吹革命,推翻滿清。孫中山前後共到新加坡八次,每次都由林義順接待。
(三)在若干次起義中,協助籌集軍餉與其他革命資源,孫中山的革命黨、款項、以及一些支援反清起義的需要品,全交由林義順負責運送。
(四)起義失敗之後,他協助安頓流亡至新加坡的革命志士,向殖民地政府保釋他們,為他們安排膳宿和工作。
(五)建立民國後,林義順和中國政府始終保持密切的關係,義無反顧地協助籌募政府所需經費和災難救濟金。

此外,林義順對新加坡早期的開拓以及當地華人社會的經濟建設和潮人社群的凝聚所作的貢獻,並不遜於其對革命事業的功績。他對於新加坡的三巴旺區的開發,貢獻尤大,今天,新加坡的義順區、義順新鎮、義順路、義順環路、蔚華路、順岜等,都是為了紀念這位先驅而命名的。
林義順先生的種植事業始於1905年前後,他陸陸續續在實裡達河流域一帶(今義順區內)買了不少地皮,也向殖民地政府租地,雇人開墾。林義順以種植業起家,但並非一蹴而就的,他的成功是建立在不斷的研究、實踐和經驗的積累上。
除種植業外,林義順也進軍金融業,從1914年開始先後擔任華商銀行、聯東保險有限公司、新加坡華僑銀行董事、新加坡銀行、華僑保險有限公司等財團的董事和主席。此外,林義順也是聯合火鋸有限公司的主席、莊慶利有限公司的董事。
林義順先生在開發鄉村方面功勞可不小。今天以他命名的義順區,便是他一手開拓。這裡最先是叫做曾厝港,即今實裡達河支流一帶。1850年一 個名叫曾亞六的潮州人,買下支流以北的44畝土地開闢甘蜜園。林先生自1909年購得北岸一部份地段後,便將這裡改名為汫水港,由於林義順的鼓勵,加以當時殖民地政府對婦女移民政策的放寬,許多員工有些在此建立家庭,開始在這裡 紮根,有些將中國的家屬接過來,有些也介紹同鄉搬來居住,使汫水港的戶口日增,逐漸形成一個熱鬧的社區。
社會事業方面,林義順於1921~1922年及1925~1926年出任中華總商會正會長之職,1919年任同濟醫院主席。1918年參與創辦華僑中學,認捐一萬元,並被委為財政,1920年出任總理。1927和1931年擔任由名流富商組成的俱樂部怡和軒的主席。林義順對僑鄉的公益事業也貢獻不少。





心得

在因緣際會的情況下,我決定介紹林義順先生,閱讀過許多關於林義順先生的資料後,我才赫然發現林義順先生也是革命的先驅之一,而我們平常的認知,都會認為 國父的革命組織都是在中國,或者是日本.台灣奮鬥,我們也因此忽略掉來自東南亞華僑的力量,這些華僑雖然移民至東南亞,但是對於祖國的革命也是不遺餘力地支持,而在這之中,林義順先生就是匯集東南亞華僑力量的重要領袖之一,他對於 國父革命的幫助,實在是功不可沒。
除了投身革命政治外,林義順對於新加坡當地的開發也是投入許多心力,從現在新加坡還有一些地名是為了紀念他而命名的,就便可略知一二。他也曾經因為種植橡膠.菠蘿而累積財富,不過他並未因此而驕傲,而是將這些得來的財富回饋於社會,創辦學校.投入公益事業都是他的回饋,真的是一位懂得飲水思源的大人物。
晚年因為碰到二次大戰的爆發,林義順先生的聲名和家業也逐漸走入末路,再加上30年代受到世界經濟不景氣的影響,使得他的企業大受打擊,加上他染上了疾病,也因此病逝了。
我覺得很可惜地是,林義順先生生平並沒有著作,只能藉由他人寫的小傳才可知道他的相關經歷,所以我才想要把林義順先生介紹給大家知道,讓大家知道在東南亞的早期,有這麼一位對中國革命不遺餘力的先驅,同時,也對東南亞的新加坡有極大貢獻的華僑巨擘。

參考資料:
1.維基百科---林義順 http://zh.wikipedia.org/zh-tw/%E6%9E%97%E7%BE%A9%E9%A0%86
2.潮商雜誌 http://zz.chaoren.com/info_view_VID_338.html
3.潮汕風情網 http://linyishun.ren.csfqw.com/
4.傳記文學期刊 民國74年12月刊 P136~P137
5.海外學人期刊 民國74年10月刊 P32~P35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晚晴園 http://zh.wikipedia.org/zh-tw/%E6%99%9A%E6%99%B4%E5%9C%92

2010.11.13 by 泰權

2010年11月6日 星期六

東南亞華人社會結構───演講心得

國貿三乙 曾蕙玲
今天聽了馬來西亞籍的講者 林煜堂先生 跟我們講述了東南亞華人社會的情況,雖然主要是將重點放在沙勞越上,但是可以藉由沙勞越的情況了解馬來西亞整體的情況。
在沙勞越的社會中,土著(非馬來人)最多,占約30%;其次是華人,占約26%;再者才是馬來人,占約22%。雖然華人在東南亞人數眾多,但是我還是很難想像竟然會比馬來人多。在沙勞越,華人最基本的社會結構是所謂的「小家庭」,這與台灣的情形很相似。就連台灣傳統社會才會出現的「傳宗接代、由男性做決定」的觀念還是深深影響著馬來西亞的華人。我認為在馬來西亞很重視血源關係,因為有房親、族親等組織。雖然族親不像房親一起居住在同一個地方,凝聚力也不像房親一樣深厚,但仍是以血緣關係(同系祖宗)為相互協助的優先考量,例如:找工作。
在教育方面,從早期各個族群各自創立學校,以本身的語言教導自己的後代。,例如:客家人即用客家語教育。但在1920年代以後,政府即統一用「華語」教育,也顯示出華語在東南亞的社會中有著重要的地位。
在聽完這場演講後,我覺得對東南亞又有更深一層的認識,尤其是華人社會的部分。感覺現在的東南亞華人社會就像數十年前的台灣或是大陸的社會一樣,有著相同的傳統觀念,相同的家庭組織,突然有種很親切的感覺。



國貿三乙 吳詩萍
  感謝老師提供我們機會聽到這次的演講,今天的講者真的很道地---林煜堂教授,他本來就來自馬來西亞,我想,請他來講解東南亞的華人社會結構真是再適合也不過了!我覺得,身在多元種族國家的華人們真的要團結,賺錢之虞(聽說很多華人經商)彼此也要互相幫助,很多東南亞國加的政治都是掌握在當地民族手上,即使華人人口並不少,但是還是受到了政治的迫害。而在馬國,政治的主導也主要是在馬來人手上,華人的政治地位隨著人口下降(生育率較低)反而漸漸低落,所以有什麼事情華人們更應該團結起來爭取自己的權益,而其實馬來西亞的華人也真的做到了!他們不僅積極參與政治,也成立大大小小的華人公會,並且在沙勞越地區還成立了「沙勞越華人社團總會」,馬來西亞的華人真的很值得我們學習與驕傲。



地政土管三 王泰權
這禮拜的課程,楊老師請到了林煜堂教授來與我們分享東南亞華人社會的議題,其實嚴格說起來,算是在討論東南亞華人的社會結構。一開始,最讓我驚訝的是,原本以為馬來西亞的人口結構中,佔最多數的人種應該是馬來人,結果事實並非如此,是以當地的土著(非馬來人)佔了30%左右,其次是華人約26%,再來才是馬來人約22%,其實3個人種都還蠻接近的。接著,討論到家庭結構,大致上和台灣的情況也差不多,大概就是頂客族、小家庭、大家庭,而後面兩種有逐漸減少的趨勢,在馬來西亞的傳統社會中,也多以父系社會為主,表示以男性為中心。其實在這次林煜堂教授的演講之中,我們不難發現,現在的馬來西亞的社會中,不管是從制度、風俗、習慣……等等,都可以發現到華人的蹤跡,不過也有和當地的馬來人或土著所共同發展的結晶,現在的馬來西亞不僅僅保有華人社會的風俗習慣,也與當地的人民融合出一套制度,他們正逐漸走出屬於馬來西亞的一條羅馬大道。



地政土管三 董宸睿
東南亞的華人自中國東南沿海到東南亞各地經商,獲取大量利潤。華人在此經商之外,也將華人文化帶入東南亞。起初,華人在此進行交換貿易,並不想參與政治行為,但因為當地人為主體的政府體系慢慢介入華人為主體的商業活動,此地華人便不單純以經營為導向,而是逐漸組成各式組織以增強自己的影響力。華人初到僑居地時,由於對地緣、血緣的凝聚,自發性的組織同鄉會館和宗親會館以便彼此之間互相照應。經過時代的演變及在當地人享有政治特權的情況下,上述的同鄉會、宗親會逐漸擴大合作,形成華人工商總會、華人社團總會,以消除各社團間的對抗性質,以在政治上對抗由當地人為主的聯盟。
在演講後尋找補充教材的過程中,不難發現東南亞華人與當地人有相當嚴重無法融合的情況,而此情況很有可能造成經濟上或是政治上的動盪。
“公正黨總財政梁自堅說,1970年馬來西亞的人均收入與新加坡,台灣及韓國相近,而37年後的今天,新加坡的人均收入是大馬的5倍,台灣及韓國是大馬的3倍。梁氏又說,馬來西亞新經濟政策已導致大馬人才外流,自己國人也失去競爭力,行政與工作效率偏低,並引發貪污及腐敗的問題。”
很明顯的,以馬來西亞此華人占四分之一的國家而言,政治及種族的動盪已經使得國力逐漸被鄰國超越,不能使其與鄰國競爭。
一個國家中,不同的族群背後代表不同的理念,理應是以族群間的競爭使政治清明、國家正常化運作,但若以杯葛或特權方式加以阻撓其他族群,將使國家進入內耗狀態。雖說,假以時日,當國家內族群逐漸融合後,這些問題會慢慢的被解決。但當下,要以更大更長遠的目標前進。這也可予目前台灣做為借鏡。



韓文二 賴芸軒
這次演講的內容以華人為主軸,我覺得還蠻有趣的,因為大家都是華人,我卻不太了解華人在海外生活的樣貌,藉著這次演講了解到很多。
得知之前影印打工的店長也是從沙勞越來的華人,她長得跟我們一模一樣,而且口音也超像的,幾乎聽不出來不是台灣人,那時候有上網google一下,發現沙勞越有大片的熱帶叢林,有些旅行社就主打什麼雨林旅行團,我那時候還以為很落後,居民都住在樹屋之類的(抱歉),沒想到不是我想的那樣,沙勞越最多的是當地土著(而且信基督教,跟馬來西亞主要信奉伊斯蘭教不同),再來是華人。當地華人的家庭結構跟台灣類似,多為小家庭制。
因為身在異鄉,華人們更加團結,而且大家都靠血緣關係彼此扶持(跟早期來台灣開墾的人很像),不過,沙勞越似乎這種情況延續比較久,因為還是會有看姓氏錄取工作的情況,但是現在這種情況也越來越不明顯了。
之前高中有學過,華人剛移居海外時對政治不感興趣,因為他們認為老了,還是會回「家」,在這裡賺完錢就要回去;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落葉歸根,這裡,就是他們的家。而且,從商的若是沒有政治保護,其實是很危險的,像菲律賓官員貪汙的情況非常嚴重,如果不給官員賄賂,他們根本不管你死活。與政府官員打好關係,也對自己有利,因此華人開始參與政治。
這次演講好像一堂「歷史課」,但是是從住在當地的華人角度來看的歷史,令我受益良多。



韓文一 徐珮庭
今天演講的主題是:東南亞華人社會結構。主講者是來自馬來西亞沙勞越大學的林煜堂先生。我想這是一個十分難能可貴的經驗。
演講的一開始,講者便著重在「結構」這個詞彙上,從社會結構,說到角色與地位(role & status),再說到社會關係(social relation),最後又帶回社會定位(social position);無非是要告訴我們東南亞的華人,以至於我們每個人,在社會上都有其位置與司職。東南亞的華人,以歷史的角度來看,皆非原生於土的人民,他們如何在異地異鄉找到屬於自己的定位,是我從小到大都很好奇的議題。對此有多年研究的林煜堂先生,即以沙勞越為例,帶我們認識東南亞。
令我意外的是,講者很少提及原生居民與遷徙華人間的矛盾,而從客觀的角度分析華人所佔的比例,從事的工作,生活的態度理念,及傳統制度等等來探究。有許多非常有趣的發現,其一,多數東南亞華人仍保持與我們十分相近的習慣,如父系社會等,也發展出「房親」、「族親」的觀念;再者,是早期的「方言族親」,遷移的東南亞華人未拋棄他們本身的方言,並設學校以教導下一代。乍聽時我曾猜想,要是一群人嘰嘰喳喳地,卻聽不明白對方,有那麼些不團結不方便,但挺可愛的,因此印象很深刻;幸而在1920年左右,便統一使用華語為母語。
林煜堂先生的演講平易近人,帶我從日常生活中認識了不一樣的東南亞華人;感覺自己與東南亞這塊土地上熟悉的陌生人們,更拉近了一點距離。

2010年10月31日 星期日

鮮紅的血,從棕欖樹流下





普南族是馬來西亞婆羅洲的一個神祕民族,自古以來生活於熱帶雨林地區。自八零年代開始,沙勞越地方政府開始給予伐木公司開墾執照,同時也拒絕承認普南族對於這片土地的所有權。當普南族賴以維生的雨林因伐木行為面臨遽變時,他們開始與伐木公司、當地政府以及警察展開對抗。普南族在雨林入口設置路障進行抗爭,然而曾是鎂光燈下的雨林議題,二十年之後再也挑不起媒體的興趣。普南族仍在對抗,Long Sayan部落的領導人Ajang Kiew卻感嘆地說:「這是一場被遺忘的抗爭(The Forgotten Struggle) (請點擊參考影片"Penusah Tana: The Forgotten Struggle")。」



根據世界銀行的估計,該國約有70%的伐木行為都屬違法。伐木公司砍乏雨林後種植的棕欖的行為,更是讓普南族的對抗爭幾近絕望。根據統計,印尼與馬來西亞的熱帶雨林面積約為地表雨林的4%,卻出口80%以上的棕欖油;為了將雨林轉為可耕作的農地,「砍了、放把火燒了」(slash and burn)的方法被認為是最迅速而有經濟效益的方法:砍伐後的木材可抵消雨林轉用農地約40%的開銷,而為了使土地有足夠的養分,焚地(釋放土地中的營養物)與施肥都是必要的過程。這是雨林傳統耕作方式,但是放火燒了160萬公頃的雨林地卻是另外一回事:在轉換的過程中,83%的雨林物種將會消逝於地表上,讓生物鏈更加脆弱,而肥料亦將滲入河流之中,污染飲用水來源。大公司在大肆砍伐之後,開始在原本的土地上種植棕欖,結果普南族人的飲用水源受到汙染,並且再也無法依賴狩獵維生;此外,雨林內非法使用童工時有所聞,儘管伐木公司辯稱棕欖種植將有助於部落發展,然而實情是其承諾的學校、醫療及其他生活建設跳票、普南族也沒有得到工作保障;如果有2個農民依靠棕欖賺取工資,將導致44位普南族人失去賴以維生的雨林。



ㄧ滴棕欖油換一滴普南族人的血



棕欖油有多好用?
從餅乾、巧克力、冰淇淋、化妝品、肥皂以及畜牧用飼料都可見得到棕欖,近年來棕欖油有了新的用途─生質燃料(biofuel);零五年開始隨著石油價格水漲船高,美國及歐盟開始將腦筋動到生質燃料,歐盟預計於2020年時,將生質燃料使用比例提高至10%,而美國將減少48%的玉米出口,目前有超過1/6的玉米進入乙醇提煉廠。事實上,因為生質能源前景看好,芝加哥交易所內糧食作物的價格劇烈上漲:小麥價格翻了1倍、玉米漲了將近50%,棕欖油的價格更在近三年內成長了3倍以上。馬來西亞境內有超過50%的棕欖田原本為雨林,而沙勞越正是未來十年馬來西亞政府規劃的棕欖產地。生值燃料因為石油價格直線上漲,因此市場潛力極佳。然而專家指出在農地轉換過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其實比生質能源所能減少的二氧化碳多出8到21倍。而糧食作物價格的飆漲,讓糧食分配不均的問題更趨嚴重:當世界上有6億人口駕駛汽車,有另外8.6億人口必須倚賴聯合國物資救援。生質能源目前仍被視為擺脫石油倚賴的最快速方法之ㄧ。由於已開發國家對於燃料的索求無度,婆羅洲雨林開發的速度絲毫沒有減緩的趨勢。



終其一生都在為自己生存而戰的普南族人Ajang Kiew說:「我幾乎失去希望,…,我厭倦與政府對立、與伐木公司對立、與警察對立,那些摧毀雨林的人是不可能記得我們的。」普南族抗爭的不只是馬國政府、財閥以及警察,還有已開發國家無法懸崖勒馬的生質燃料政策。



影片中,一位普南族人正在介紹他們用來阻擋伐木公司的路障,然而諷刺的是,一輛伐木公司的大卡車此時竟從他的身旁駛過,從他的眼中,我們看到了那無法阻止雨林被破壞的深切無奈,及對生存的無所適從。此外影片中也介紹普南族與雨林建立的和諧關係,但這一切,都因為伐木者進入的腳步聲而慢慢消失……



在國、高中時,從地理課本上可得知雨林被破壞的結果,但感覺那是在地球另一端發生的事,和我沒有什麼切身的關係。在看到普南族的資料後,我開始認真的思考,在超市可以輕易取得的一瓶棕欖油,背後竟然有一段普南族心酸無奈的故事。伐木商人為了自己利益,想盡所有聽似合理的理由來侵略雨林的資源;歐美列強因為發展生質燃料,而默許伐木商的行為。在我印象中,生質燃料發展的目的不是為了讓地球變得更好嗎?為什麼反而讓被視為珍貴資源的雨林受到破壞,甚至進一步威脅到普南族等少數民族的生活?人類的發展,究竟是為了創造一個更適合人居住的地球,或是代表著毀壞呢?下次聽到有人創造出有助於人類發展的科技消息時,應該要停下來想一想,在我們享受這些進步的同時,是不是有一部份的資源正在被剝奪,或是有一群像普南族一樣的人們,正在無奈的仰望天空等待奇蹟的出現。



參考資料:
http://tupian.hudong.com/a4_37_25_01300000329092125173256733604_jpg.html
http://twpa.ioe.sinica.edu.tw/?p=1350
http://intercontinentalcry.org/penusah-tana-the-forgotten-struggle/

圖片來源:
Google圖片搜尋


--立家 寫於2010/10/31









2010年10月16日 星期六

Bangkok City~影片二

設計城巿精華 Highlight of Design Cities


影片來源連結
*曼谷從2:00分開始
香港電台與香港設計中心聯合製作的電視節目《設計城市》走訪了全球八個城市 哥本哈根、京都、巴塞隆拿、倫敦、曼谷、柏林、聖保羅和深圳,從當地設計新潮及其所反­映出的城市面貌,尋找這些有關未來生活的可能性和新指標。

---詩萍 寫於2010.10.16

Bangkok City~影片一

泰軍開槍清場,曼谷四百死傷



影片來源連結
  泰國反政府紅衫軍在首都曼谷近一個月的集會示威終於流血。在軍方昨天(周六)宣佈要在­晚上完成對在紅衫軍集會的清場行動後,軍警不但施放煙霧彈和催淚彈,更發射橡膠子彈,­血腥鎮壓紅衫軍,紅衫軍用汽油彈和開槍激烈反抗。結果,清場第一擊,至今晨 2時為止共造成至少 17 678傷,死者包括一名路透社日籍記者。泰國恍如打起內戰流血了,香港特區政府更首次­將曼谷外遊警示升至最嚴重的黑色級別,呼籲市民不要前赴當地。

---詩萍 於2010.10.16

風格時尚新焦點---曼谷城市

~Bangkok City~
Bankok City﹝基本檔案。﹞


‧泰國首都,也是泰國的經濟中心。
‧面積290平方千米,人口約561萬。
‧地處平原位於昭披耶河東岸(湄南河三角洲),地勢低窪,平均海拔不足2
‧屬於熱帶季風氣候區。
‧曼谷已經成為東南亞的重要經濟支柱,排名第二。
1997年泰國經濟疲弱,成為亞洲金融危機的導火索,因此泰國也是受影響最嚴重的國家之一。
‧城市地跨湄南河兩岸經度:100°31E, 緯度: 13°45N


先從[影片。]開始


 
泰軍開槍清場,曼谷七百死傷

圖:泰紅衫軍曼谷示威第2天 四面佛廟鎖鐵門
不顧泰國政府警告,反政府紅衫軍4日繼續佔領曼谷市中心,癱瘓附近的各大購物中心。(中央社)

影片請見部落格文章Bangkok City~影片一



  泰國反政府紅衫軍在首都曼谷近一個月的集會示威終於流血。在軍方昨天(周六)宣佈要在­晚上完成對在紅衫軍集會的清場行動後,軍警不但施放煙霧彈和催淚彈,更發射橡膠子彈,­血腥鎮壓紅衫軍,紅衫軍用汽油彈和開槍激烈反抗。結果,清場第一擊,至今晨 2時為止共造成至少 17 678傷,死者包括一名路透社日籍記者。泰國恍如打起內戰流血了,香港特區政府更首次­將曼谷外遊警示升至最嚴重的黑色級別,呼籲市民不要前赴當地。

●設計城巿精華 Highlight of Design Cities


影片請見部落格文章Bangkok City~影片二

  香港電台與香港設計中心聯合製作的電視節目《設計城市》走訪了全球八個城市 哥本哈根、京都、巴塞隆拿、倫敦、曼谷、柏林、聖保羅和深圳,從當地設計新潮及其所反­映出的城市面貌,尋找這些有關未來生活的可能性和新指標。

   我們可以從影片中看到,是的,曼谷依然是個紛亂的城市。從殖民時期以來,留下來的政治紛亂,直到今日,我們仍然能夠看到,或者從國際新聞上聽到紅杉軍佔領曼谷,或者泰國政府派軍隊鎮壓的消息。這是曼谷的一面。

  但是曼谷其實也漸漸的在成長,它其實是亂中有序的,而那光芒早就已經悄悄展露在各個城市面貌上面,例如:大型購物中心、創意市集、泰式美食、旅遊產業……等等。尤其是曼谷的「城市創意設計」,它原創的精神更是令人驚豔!


每個城市都有一段故事[史料‧]

現在,我們來看看曼谷的歷史:

○背景方面
泰國首都,東南亞第二大城市,主要港口和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被譽為是佛教之都。泰國人稱曼谷為軍貼,意思是天使之城。曼谷的正式名字是中文的意思為“天使的城市,宏大的城都,佛祖的寶珠,佛祖戰爭中最和平偉大的地方,有九種寶玉存在的樂都,很多富裕的皇宮,住了權威的神,佛祖以建築之神再興建的大都會。”
○發展方面
1767年,吞武里王朝(1767-1782)興起時,曼谷逐漸形成了一些小集市和居民點。 1782年,曼谷王朝拉瑪一世把都城從湄南河以西的吞武里遷至河東的曼谷。拉瑪一世在此造宮殿、修城牆,並興建了九條街道,其中以三聘街最為著名。拉瑪二世和三世統治時期(1809-1851),城內增建了許多佛寺。拉瑪五世時期(1868-1910),曼谷的大部分城牆被拆除,新建了馬路和橋樑。 1892年,曼谷城里通了電車。 1916年建立拉瑪隆功大學。 1937年曼谷劃分成曼谷和吞裡武兩市。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城市發展迅速,人口、面積大大增加。 1971年兩市合併成曼谷-吞武里都市區,稱大曼谷。
○文化方面
泰國文化自古即為文化融合之處,也是很多文化與種族的熔爐。
曼谷佛教歷史悠久,東方色彩濃厚,佛寺廟宇林立,建築精緻美觀,以金碧輝煌的大王宮、餾金溢彩的玉佛寺、莊嚴肅穆的臥佛寺、充滿神奇傳說的金佛寺、雄偉壯觀的鄭王廟最為著名。曼谷,是世界上佛寺最多的地方,有大小400多個佛教寺院。漫步城中,映入眼簾的是巍峨的佛塔,紅頂的寺院,紅、綠、黃相間的泰式魚脊形屋頂的廟宇,充滿了神秘的東方色彩。每天早晨,全城香煙裊裊,鐘聲悠悠,磬聲清脆動聽,誦經之聲不絕於耳。寺廟裡的和尚、尼姑在街上慢慢行走,逐家化緣,成為曼谷街頭的特有景觀。曼谷眾多的寺院中,玉佛寺、臥佛寺、金佛寺最為著名,被稱為泰國三大國寶。

當代曼谷──[照片。]與[文字。]



  李俊明在《風格之競@曼谷——新黏力城市崛起》書中寫到:
  當我仔細回顧,發現時間過得真快。二十多年前曾經短暫住過的曼谷,改變竟然如此巨大,早已不是那個背負廉價仿冒罪名、在西方人一邊謾罵一邊轉身瘋狂搶買的自我矛盾中默默低頭的城市。如今的曼谷迸發著各種充滿原創的觀點,自信提高之外,曼谷人的腰桿也挺得更直。每回在此停駐,都會發現它慢慢轉型為創意城市的點點滴滴,讓我既欣喜又震懾。
  今天的曼谷到底是甚麼樣的樣貌呢?
  首先,我們來看看幾個旅遊雜誌投票排名結果:
  美國運通旗下的知名旅遊雜誌《旅遊與休閒》(Travel + Leisure),每年都要進行一項很受矚目的「全球最佳大賞」(World’s Best Award),我們赫然發現在二○○六年結果揭曉後,包含佛羅倫斯、羅馬、雪梨、開普敦、紐約、舊金山在內的十大最佳城市,只有兩座亞洲城市成功擠入榜內,而名額就分別由泰國的曼谷(第三名)與清邁(第五名)獨占;曼谷更在分類項目中,榮獲亞洲最佳城市的頭銜。
  《康泰納仕旅行家》(Conde Nast Traveler)也不甘示弱,每年同樣進行「讀者票選大獎」(Readers’ Choice Award),由世界各地讀者選出全球之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這項票選中,曼谷(第一名)與清邁(第三名)竟又在亞洲最佳城市項目再度獨領風騷,將香港、新加坡、京都、上海、齋浦爾(印度)、東京、河內、北京通通拋在腦後。
圖:曼谷國際機場
  曼谷確實在崛起,而且由上面兩項票選的排行,曼谷已經在許多人的心中取得一定份量的地位了。
  現在我們就來深入討論曼谷的城市新風貌
 1.         亞洲購物之都
圖:Pantip Plaza computer heaven, Bangkok, Thailand


走在曼谷,會發現這裡的人的生活空間其實並不足夠,曼谷市高達六百多萬的人口使得城市面積完全不夠,城市嚴重缺乏公園綠地以及公共的空間,所以,大型購物中心成為城市中最重要的娛樂與社交場所,曼谷人閒來無事就會去購物中心晃一晃。
因為曼谷的整體購物與消費模式受到西方影響是開放式的,加上泰國政府也積極希望曼谷朝向國際化城市邁進,開拓商機,所以連帶也吸引了大量的觀光收入。

2.         街頭市集

圖:曼谷充滿設計感的市集

  位於曼谷的全球最大市集──恰圖恰克,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很多令人眼花撩亂的飾品、服裝、飲食、園藝等等的商品,更可以看到近幾年來興起的創意商家。是個尋寶的好地方。
3.         美食無國界


曼谷的美食非常豐富且華麗,我們可以到上面介紹的市集裡面體驗庶民的美食,在那裡我們能夠輕鬆的吃到各國的美食,配上花俏的甜點與一些可愛的小糖果。
或者,我們也可以到曼谷的fancy的高雅時尚餐廳享用一頓大餐,除了享用美食還可以享受餐廳空間的設計感與奢華的感覺。
在或者,我們還可以直接去市集採買食材,自己來親手做道道地的泰國菜吧!
4.         休閒產業

醫療健康休閒產業
 醫療保健旅遊
 醫療健診國際化
5.         風格經濟
圖:曼谷的飯店設計

  曼谷追求的是Lifestyle,也就是生活風格,它藉由這樣的轉變來改變舊的形象並建立新形象,來吸引更多觀光客,並藉以擺脫原來以仿冒、代工出名的形象。它希望能夠建立自己的原創,創造出曼谷的不可取代性。




◎參考資料
風格之競@曼谷——新黏力城市崛起,李俊明,天下文化,(2007)
新浪旅遊:泰國曼谷歷史文化介紹http://travel.sina.com.cn/world/2008-08-27/142321015.shtml
圖片來源---Google圖片搜尋
◎延伸閱讀

 

---詩萍 寫於2010.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