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31日 星期日

鮮紅的血,從棕欖樹流下





普南族是馬來西亞婆羅洲的一個神祕民族,自古以來生活於熱帶雨林地區。自八零年代開始,沙勞越地方政府開始給予伐木公司開墾執照,同時也拒絕承認普南族對於這片土地的所有權。當普南族賴以維生的雨林因伐木行為面臨遽變時,他們開始與伐木公司、當地政府以及警察展開對抗。普南族在雨林入口設置路障進行抗爭,然而曾是鎂光燈下的雨林議題,二十年之後再也挑不起媒體的興趣。普南族仍在對抗,Long Sayan部落的領導人Ajang Kiew卻感嘆地說:「這是一場被遺忘的抗爭(The Forgotten Struggle) (請點擊參考影片"Penusah Tana: The Forgotten Struggle")。」



根據世界銀行的估計,該國約有70%的伐木行為都屬違法。伐木公司砍乏雨林後種植的棕欖的行為,更是讓普南族的對抗爭幾近絕望。根據統計,印尼與馬來西亞的熱帶雨林面積約為地表雨林的4%,卻出口80%以上的棕欖油;為了將雨林轉為可耕作的農地,「砍了、放把火燒了」(slash and burn)的方法被認為是最迅速而有經濟效益的方法:砍伐後的木材可抵消雨林轉用農地約40%的開銷,而為了使土地有足夠的養分,焚地(釋放土地中的營養物)與施肥都是必要的過程。這是雨林傳統耕作方式,但是放火燒了160萬公頃的雨林地卻是另外一回事:在轉換的過程中,83%的雨林物種將會消逝於地表上,讓生物鏈更加脆弱,而肥料亦將滲入河流之中,污染飲用水來源。大公司在大肆砍伐之後,開始在原本的土地上種植棕欖,結果普南族人的飲用水源受到汙染,並且再也無法依賴狩獵維生;此外,雨林內非法使用童工時有所聞,儘管伐木公司辯稱棕欖種植將有助於部落發展,然而實情是其承諾的學校、醫療及其他生活建設跳票、普南族也沒有得到工作保障;如果有2個農民依靠棕欖賺取工資,將導致44位普南族人失去賴以維生的雨林。



ㄧ滴棕欖油換一滴普南族人的血



棕欖油有多好用?
從餅乾、巧克力、冰淇淋、化妝品、肥皂以及畜牧用飼料都可見得到棕欖,近年來棕欖油有了新的用途─生質燃料(biofuel);零五年開始隨著石油價格水漲船高,美國及歐盟開始將腦筋動到生質燃料,歐盟預計於2020年時,將生質燃料使用比例提高至10%,而美國將減少48%的玉米出口,目前有超過1/6的玉米進入乙醇提煉廠。事實上,因為生質能源前景看好,芝加哥交易所內糧食作物的價格劇烈上漲:小麥價格翻了1倍、玉米漲了將近50%,棕欖油的價格更在近三年內成長了3倍以上。馬來西亞境內有超過50%的棕欖田原本為雨林,而沙勞越正是未來十年馬來西亞政府規劃的棕欖產地。生值燃料因為石油價格直線上漲,因此市場潛力極佳。然而專家指出在農地轉換過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其實比生質能源所能減少的二氧化碳多出8到21倍。而糧食作物價格的飆漲,讓糧食分配不均的問題更趨嚴重:當世界上有6億人口駕駛汽車,有另外8.6億人口必須倚賴聯合國物資救援。生質能源目前仍被視為擺脫石油倚賴的最快速方法之ㄧ。由於已開發國家對於燃料的索求無度,婆羅洲雨林開發的速度絲毫沒有減緩的趨勢。



終其一生都在為自己生存而戰的普南族人Ajang Kiew說:「我幾乎失去希望,…,我厭倦與政府對立、與伐木公司對立、與警察對立,那些摧毀雨林的人是不可能記得我們的。」普南族抗爭的不只是馬國政府、財閥以及警察,還有已開發國家無法懸崖勒馬的生質燃料政策。



影片中,一位普南族人正在介紹他們用來阻擋伐木公司的路障,然而諷刺的是,一輛伐木公司的大卡車此時竟從他的身旁駛過,從他的眼中,我們看到了那無法阻止雨林被破壞的深切無奈,及對生存的無所適從。此外影片中也介紹普南族與雨林建立的和諧關係,但這一切,都因為伐木者進入的腳步聲而慢慢消失……



在國、高中時,從地理課本上可得知雨林被破壞的結果,但感覺那是在地球另一端發生的事,和我沒有什麼切身的關係。在看到普南族的資料後,我開始認真的思考,在超市可以輕易取得的一瓶棕欖油,背後竟然有一段普南族心酸無奈的故事。伐木商人為了自己利益,想盡所有聽似合理的理由來侵略雨林的資源;歐美列強因為發展生質燃料,而默許伐木商的行為。在我印象中,生質燃料發展的目的不是為了讓地球變得更好嗎?為什麼反而讓被視為珍貴資源的雨林受到破壞,甚至進一步威脅到普南族等少數民族的生活?人類的發展,究竟是為了創造一個更適合人居住的地球,或是代表著毀壞呢?下次聽到有人創造出有助於人類發展的科技消息時,應該要停下來想一想,在我們享受這些進步的同時,是不是有一部份的資源正在被剝奪,或是有一群像普南族一樣的人們,正在無奈的仰望天空等待奇蹟的出現。



參考資料:
http://tupian.hudong.com/a4_37_25_01300000329092125173256733604_jpg.html
http://twpa.ioe.sinica.edu.tw/?p=1350
http://intercontinentalcry.org/penusah-tana-the-forgotten-struggle/

圖片來源:
Google圖片搜尋


--立家 寫於2010/10/31









2010年10月16日 星期六

Bangkok City~影片二

設計城巿精華 Highlight of Design Cities


影片來源連結
*曼谷從2:00分開始
香港電台與香港設計中心聯合製作的電視節目《設計城市》走訪了全球八個城市 哥本哈根、京都、巴塞隆拿、倫敦、曼谷、柏林、聖保羅和深圳,從當地設計新潮及其所反­映出的城市面貌,尋找這些有關未來生活的可能性和新指標。

---詩萍 寫於2010.10.16

Bangkok City~影片一

泰軍開槍清場,曼谷四百死傷



影片來源連結
  泰國反政府紅衫軍在首都曼谷近一個月的集會示威終於流血。在軍方昨天(周六)宣佈要在­晚上完成對在紅衫軍集會的清場行動後,軍警不但施放煙霧彈和催淚彈,更發射橡膠子彈,­血腥鎮壓紅衫軍,紅衫軍用汽油彈和開槍激烈反抗。結果,清場第一擊,至今晨 2時為止共造成至少 17 678傷,死者包括一名路透社日籍記者。泰國恍如打起內戰流血了,香港特區政府更首次­將曼谷外遊警示升至最嚴重的黑色級別,呼籲市民不要前赴當地。

---詩萍 於2010.10.16

風格時尚新焦點---曼谷城市

~Bangkok City~
Bankok City﹝基本檔案。﹞


‧泰國首都,也是泰國的經濟中心。
‧面積290平方千米,人口約561萬。
‧地處平原位於昭披耶河東岸(湄南河三角洲),地勢低窪,平均海拔不足2
‧屬於熱帶季風氣候區。
‧曼谷已經成為東南亞的重要經濟支柱,排名第二。
1997年泰國經濟疲弱,成為亞洲金融危機的導火索,因此泰國也是受影響最嚴重的國家之一。
‧城市地跨湄南河兩岸經度:100°31E, 緯度: 13°45N


先從[影片。]開始


 
泰軍開槍清場,曼谷七百死傷

圖:泰紅衫軍曼谷示威第2天 四面佛廟鎖鐵門
不顧泰國政府警告,反政府紅衫軍4日繼續佔領曼谷市中心,癱瘓附近的各大購物中心。(中央社)

影片請見部落格文章Bangkok City~影片一



  泰國反政府紅衫軍在首都曼谷近一個月的集會示威終於流血。在軍方昨天(周六)宣佈要在­晚上完成對在紅衫軍集會的清場行動後,軍警不但施放煙霧彈和催淚彈,更發射橡膠子彈,­血腥鎮壓紅衫軍,紅衫軍用汽油彈和開槍激烈反抗。結果,清場第一擊,至今晨 2時為止共造成至少 17 678傷,死者包括一名路透社日籍記者。泰國恍如打起內戰流血了,香港特區政府更首次­將曼谷外遊警示升至最嚴重的黑色級別,呼籲市民不要前赴當地。

●設計城巿精華 Highlight of Design Cities


影片請見部落格文章Bangkok City~影片二

  香港電台與香港設計中心聯合製作的電視節目《設計城市》走訪了全球八個城市 哥本哈根、京都、巴塞隆拿、倫敦、曼谷、柏林、聖保羅和深圳,從當地設計新潮及其所反­映出的城市面貌,尋找這些有關未來生活的可能性和新指標。

   我們可以從影片中看到,是的,曼谷依然是個紛亂的城市。從殖民時期以來,留下來的政治紛亂,直到今日,我們仍然能夠看到,或者從國際新聞上聽到紅杉軍佔領曼谷,或者泰國政府派軍隊鎮壓的消息。這是曼谷的一面。

  但是曼谷其實也漸漸的在成長,它其實是亂中有序的,而那光芒早就已經悄悄展露在各個城市面貌上面,例如:大型購物中心、創意市集、泰式美食、旅遊產業……等等。尤其是曼谷的「城市創意設計」,它原創的精神更是令人驚豔!


每個城市都有一段故事[史料‧]

現在,我們來看看曼谷的歷史:

○背景方面
泰國首都,東南亞第二大城市,主要港口和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被譽為是佛教之都。泰國人稱曼谷為軍貼,意思是天使之城。曼谷的正式名字是中文的意思為“天使的城市,宏大的城都,佛祖的寶珠,佛祖戰爭中最和平偉大的地方,有九種寶玉存在的樂都,很多富裕的皇宮,住了權威的神,佛祖以建築之神再興建的大都會。”
○發展方面
1767年,吞武里王朝(1767-1782)興起時,曼谷逐漸形成了一些小集市和居民點。 1782年,曼谷王朝拉瑪一世把都城從湄南河以西的吞武里遷至河東的曼谷。拉瑪一世在此造宮殿、修城牆,並興建了九條街道,其中以三聘街最為著名。拉瑪二世和三世統治時期(1809-1851),城內增建了許多佛寺。拉瑪五世時期(1868-1910),曼谷的大部分城牆被拆除,新建了馬路和橋樑。 1892年,曼谷城里通了電車。 1916年建立拉瑪隆功大學。 1937年曼谷劃分成曼谷和吞裡武兩市。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城市發展迅速,人口、面積大大增加。 1971年兩市合併成曼谷-吞武里都市區,稱大曼谷。
○文化方面
泰國文化自古即為文化融合之處,也是很多文化與種族的熔爐。
曼谷佛教歷史悠久,東方色彩濃厚,佛寺廟宇林立,建築精緻美觀,以金碧輝煌的大王宮、餾金溢彩的玉佛寺、莊嚴肅穆的臥佛寺、充滿神奇傳說的金佛寺、雄偉壯觀的鄭王廟最為著名。曼谷,是世界上佛寺最多的地方,有大小400多個佛教寺院。漫步城中,映入眼簾的是巍峨的佛塔,紅頂的寺院,紅、綠、黃相間的泰式魚脊形屋頂的廟宇,充滿了神秘的東方色彩。每天早晨,全城香煙裊裊,鐘聲悠悠,磬聲清脆動聽,誦經之聲不絕於耳。寺廟裡的和尚、尼姑在街上慢慢行走,逐家化緣,成為曼谷街頭的特有景觀。曼谷眾多的寺院中,玉佛寺、臥佛寺、金佛寺最為著名,被稱為泰國三大國寶。

當代曼谷──[照片。]與[文字。]



  李俊明在《風格之競@曼谷——新黏力城市崛起》書中寫到:
  當我仔細回顧,發現時間過得真快。二十多年前曾經短暫住過的曼谷,改變竟然如此巨大,早已不是那個背負廉價仿冒罪名、在西方人一邊謾罵一邊轉身瘋狂搶買的自我矛盾中默默低頭的城市。如今的曼谷迸發著各種充滿原創的觀點,自信提高之外,曼谷人的腰桿也挺得更直。每回在此停駐,都會發現它慢慢轉型為創意城市的點點滴滴,讓我既欣喜又震懾。
  今天的曼谷到底是甚麼樣的樣貌呢?
  首先,我們來看看幾個旅遊雜誌投票排名結果:
  美國運通旗下的知名旅遊雜誌《旅遊與休閒》(Travel + Leisure),每年都要進行一項很受矚目的「全球最佳大賞」(World’s Best Award),我們赫然發現在二○○六年結果揭曉後,包含佛羅倫斯、羅馬、雪梨、開普敦、紐約、舊金山在內的十大最佳城市,只有兩座亞洲城市成功擠入榜內,而名額就分別由泰國的曼谷(第三名)與清邁(第五名)獨占;曼谷更在分類項目中,榮獲亞洲最佳城市的頭銜。
  《康泰納仕旅行家》(Conde Nast Traveler)也不甘示弱,每年同樣進行「讀者票選大獎」(Readers’ Choice Award),由世界各地讀者選出全球之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這項票選中,曼谷(第一名)與清邁(第三名)竟又在亞洲最佳城市項目再度獨領風騷,將香港、新加坡、京都、上海、齋浦爾(印度)、東京、河內、北京通通拋在腦後。
圖:曼谷國際機場
  曼谷確實在崛起,而且由上面兩項票選的排行,曼谷已經在許多人的心中取得一定份量的地位了。
  現在我們就來深入討論曼谷的城市新風貌
 1.         亞洲購物之都
圖:Pantip Plaza computer heaven, Bangkok, Thailand


走在曼谷,會發現這裡的人的生活空間其實並不足夠,曼谷市高達六百多萬的人口使得城市面積完全不夠,城市嚴重缺乏公園綠地以及公共的空間,所以,大型購物中心成為城市中最重要的娛樂與社交場所,曼谷人閒來無事就會去購物中心晃一晃。
因為曼谷的整體購物與消費模式受到西方影響是開放式的,加上泰國政府也積極希望曼谷朝向國際化城市邁進,開拓商機,所以連帶也吸引了大量的觀光收入。

2.         街頭市集

圖:曼谷充滿設計感的市集

  位於曼谷的全球最大市集──恰圖恰克,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很多令人眼花撩亂的飾品、服裝、飲食、園藝等等的商品,更可以看到近幾年來興起的創意商家。是個尋寶的好地方。
3.         美食無國界


曼谷的美食非常豐富且華麗,我們可以到上面介紹的市集裡面體驗庶民的美食,在那裡我們能夠輕鬆的吃到各國的美食,配上花俏的甜點與一些可愛的小糖果。
或者,我們也可以到曼谷的fancy的高雅時尚餐廳享用一頓大餐,除了享用美食還可以享受餐廳空間的設計感與奢華的感覺。
在或者,我們還可以直接去市集採買食材,自己來親手做道道地的泰國菜吧!
4.         休閒產業

醫療健康休閒產業
 醫療保健旅遊
 醫療健診國際化
5.         風格經濟
圖:曼谷的飯店設計

  曼谷追求的是Lifestyle,也就是生活風格,它藉由這樣的轉變來改變舊的形象並建立新形象,來吸引更多觀光客,並藉以擺脫原來以仿冒、代工出名的形象。它希望能夠建立自己的原創,創造出曼谷的不可取代性。




◎參考資料
風格之競@曼谷——新黏力城市崛起,李俊明,天下文化,(2007)
新浪旅遊:泰國曼谷歷史文化介紹http://travel.sina.com.cn/world/2008-08-27/142321015.shtml
圖片來源---Google圖片搜尋
◎延伸閱讀

 

---詩萍 寫於2010.10.16






2010年10月2日 星期六

Malacca 王朝的起源



在查閱多個網站資料及相關書籍後,麻六甲 (滿剌加Malacca) 王朝之起源眾說紛紜。部分葡文記載,拜里迷蘇剌 (Paduka Sri Maharaja Parameswara) 在大概十四世紀時發現滿剌加,拜里迷蘇剌曾是獅城最後一位君王,其血統源自室利佛逝皇族。而後因滿者伯夷攻略獅城,導致拜里迷蘇剌逃到滿剌加成立王國。

而據馬來紀年所敘,伊斯干陀沙 (Iskandar Shah另:羅者斯干陀沙Raja Secander Shah) 的領土信訶補羅 (Singapura今新加坡) 因為被滿者伯夷擊敗,敗逃到滿剌加附近,成立滿剌加王國。

“王由此回向海邊,到峇淡河(Bartam)邊圍獵,他站在一顆濃蔭廣被的大樹架作壁上觀。其中有一隻他的狗,追趕一頭鼠鹿,不料卻給鼠鹿打跌到水裏去。王不禁大悅道:「這真是塊好地方,就是鼠鹿也極為勇敢。我們就在這裡造一座城吧!」他的頭人們也都贊成。王便問那株大樹的名稱叫甚麼,據說是滿剌加樹(Malaca)。他便道:「那麼,我們就把這城叫做滿剌加吧!」” --馬來紀年第十一章。

而從此產生了一個爭論,伊斯干陀沙與拜里迷蘇剌是否為一人?維基百科中認為是同一人。
“Parameswara (1344–1414), also called Iskandar Shah, was a Malay-Hindu prince from Temasek who founded the Malacca Sultanate around 1402.”--Wikipedia

而拜里迷蘇剌因與波帥 (Pasai) 公主結婚,而促使兒子的歸依伊斯蘭教。
“It was generally believed that in the year 1409 he married princess of Pasai and he adopted the Persian title 【Iskandar Shah 】after his son's conversion to the faith.”—Wikipedia

而在馬來紀年中有一說,其大王子,一晚忽夢見穆罕默德夫子對他說:「我證明上帝是獨一無二的,穆罕默德是他的先知。」先知另說,明日破曉,有一艘船從猶太國(Jidda)來,將在滿剌加海岸登陸祝頌,且聽他們說些甚麼。大王子道:「很好,我一定如此,絕不懈意。」穆罕默德夫子便立即消逝了。次日早晨醒來,他覺得身上發出甘松香味,並發覺他已經行過割禮了。同時,他口中不住的唸經。諸妃子因此都驚惶起來。那船果然準時到達,船員登岸在海灘祝禱。王急忙跨象幸臨,大臣扈從。他覺得他們和他夢中所見的相同。當船員們行完儀式,王便令象伏下,召船主他的御象,帶他進城。大臣和全體頭人都奉了清真教門,其餘的人民也都奉王命學他們的榜樣。

而在與明朝費信星槎勝覽中亦可以發現滿剌加對於周邊國家的外交政策,早年因受臣於暹羅,每年需輸金四十兩,而在鄭和下西洋之後,轉向成為明朝的臣服國,如此一來,鄰邦暹羅也不敢對滿剌加侵擾。

“滿剌加國(自舊港起程,順風八晝夜至此)  其處舊不稱國,傍海居之,山孤人少。受降於暹羅,每歲輸金四十兩,以為納稅。田瘠少收。內一山泉流溪下,民以溪中淘沙取錫,煎銷成塊,曰斗塊,每塊重官秤一斤四兩。及織蕉心簟。惟以斗錫通市,餘無產物。氣候朝熱暮寒。男女椎髻,身膚黑漆,間有白者,唐人種也。俗尚淳厚,以淘釣於溪,網漁於海。房屋如樓閣,即不鋪設,但有不條稀布,高低層次,連牀就榻,箕居而坐,飲食廚廁俱在其上也。貨用清白磁器、五色燒珠、色絹、金銀之屬。永樂七年,皇上命正使太監鄭和等齎捧詔敕,賜以雙台銀印,冠帶袍服,建碑封域,為滿剌加國,其暹羅始不敢擾。永樂十三年,酋長感慕聖,挈妻攜子貢獻方物,涉海朝謝,聖上賞勞歸國。  詩曰:滿剌村寥落,山孤草木幽。青禾田少種,白錫地多收。朝至熱如暑,暮來涼似秋。羸形漆膚體,椎髻布纏頭。鹽煮海中水,身居柵上樓。夷區風景別,賦詠採其由。”--星槎勝覽滿剌加國章

滿剌加因地理位置的優越,與蘇門答臘島控制著麻六甲海峽,進行海上貿易,與過往的南洋各群島、阿拉伯、印度、中國、暹羅等商船進行貿易,也屆時擴張自己的領土,統一馬來半島、部分的蘇門答臘島及暹羅南部北大年地區等。然而因葡萄牙的入侵,使其王權迅速崩解,1511年葡萄牙人亞伯奎攻擊並占領滿剌加王國,而國王Alauddin Riayat Shah則逃亡到了柔佛地區,滿剌加王國正式滅亡。

“Portuguese arrival
During the reign of Sultan Alauddin Riayat Shah, the Portuguese came to Malacca for some reasons; - to collect spices and wealth - to conquer the land of the Orient - to manage the land of the Orient in the name of Columbus's voyage The Portuguese who came were led by Vasco de Gama until India and then Diogo Lopes de Sequeira until they reached Malacca.”--Wikipedia








馬六甲王朝蘇丹皇宮 / 文化博物館 Malacca Sultanate Palace (Culture Museum)

其結構建築與形式是根據15世紀馬來紀年所描述的傳統形式而建。此木雕皇宮亦是馬六甲文化博物館。它座落於聖保羅山山腳,也是馬六甲輝煌過去中唯一精雕細琢的馬來皇宮。




資料來源:
許雲樵譯註(1966),馬來紀年。新加坡青年書局。
費信,滿剌加國章,瀛涯勝覽。
Wikipedia。取自http://en.wikipedia.org/wiki/Main_Page


圖片來源:




本文章撰寫 By 土管三 宸睿

插圖 By 國貿三 蕙玲